被称为“互联网开放的第二轮改革开放标志性事件”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许多用户发现首页刷到的“老外”似乎变少了。但真相是,他们并未离开,而是彻底融入了社区,成为“普通用户”的一员。正如一位美国用户所言:“离开是不可能的,我的猫税都交了。”

小红书上的外国人都去哪儿了?深度融入后的“消失”真相

数据显示,尽管小红书国际版在美国的日活用户(DAU)较巅峰期下降约70%,但仍有百万级用户活跃,尤其在深夜直播间,外国用户占比高达80%。他们的“消失”并非物理离开,而是文化标签的淡化——当特殊身份褪去后,他们与本土用户一样分享日常、吐槽生活,甚至因算法推荐机制被自然“隐形”。

从猎奇到深耕:老外的“中国化”进阶之路

1. 厨房与土地:跨越文化的实践

外国用户在小红书上的互动,早已超越初期的“猎奇打卡”。美国小哥沉迷研究中式烹饪,从麻婆豆腐进阶到锅包肉,甚至掌握颠锅、勾芡等技能;澳大利亚用户种辣椒时,四川网友在线指导,形成“跨国农耕联盟”。更有美国农场主在小红书网友的建议下开辟20亩土地,实时汇报种植进度,评论区宛如农业版“哈扎尔辞典”。

2. 语言与教育:反向输出的文化课堂

一位79岁的英国老爷爷因地道发音被网友称为“行走的英语听力CD机”,评论区自发组织“雅思听力模拟”,老爷爷甚至主动调整语速配合粉丝需求8。而中国网友则通过分享表情包、网络梗(如“猫税”“谁是momo”)成为文化导师,吸引外国用户深度参与。

平台赋能:算法如何重建“赛博地球村”

小红书的成功,离不开其独特的算法逻辑:

去中心化分发:50%流量倾斜普通人,淡化“大V效应”,让美国农民、中国白领、英国退休教师平等对话;

翻译功能升级:实时翻译打破语言壁垒,评论区混合俚语、emoji和机翻语法,形成独特的“跨文化方言”;

价值观引导:强调“真诚分享”与“友好互动”,算法优先推荐生活化、有温度的内容,而非流量数据。

这种机制下,外国用户从“被围观者”转变为社区共建者。例如,一位智利用户求助清洗水果污渍,中国网友结合化学知识与地缘特产(车厘子汁)给出解决方案,被赞为“生活智慧与自然法则的完美合谋”!

结语

老外的“消失”,恰恰是小红书社区成熟的标志。当文化猎奇让位于生活共情,当流量狂欢沉淀为价值共鸣,这个平台证明:真正的全球化,不是数据的迁徙,而是普通人之间的相互看见。

  • 评论列表 (0)

留言评论